官方武术
什么是传统武术?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6-03    阅读:164


什么是传统武术?

来源:    时间2023-08-04    阅读:156

按照字典上的解释,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



既然是世代相传的,那么应该至少是存在了一百年以上的。对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传统武术应该就是从大约公元前两千八百年左右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这段时间中,不断产生、发展、消亡或进化的搏击技艺。



这种技艺的主要功能是进攻与防御,附加功能包括:娱乐()抵、角抵、斗朋)、谋生(卖艺、表演)、社交(共同爱好)、强身健体等。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开始用“拳”来作为这种技艺的代名词。比如,在《管子》第二十篇“匡君 小匡”中有一段话:“曰:「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才,其罪五。」”这里“拳”指徒手搏击。在不同的语境中,“拳”也通“卷”,指拳头。比如:《史记》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孙子吴起中有一段话:“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注: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句的注释为:“谓解杂乱纷纠者,当善以手解之,不可控卷而击之。卷即拳也。”)。而在《诗经·小雅·巧言》中,拳则既可以指徒手搏击的能力,也可以指力量:“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之后,渐渐出现了“拳术、拳脚、拳法“等名词,直到今天,在民间,”拳“仍然是这项技艺比较通用的名称。



根据不同时期史书上使用的名词,大概可以推断出,“武术“,”武技“,”武艺“,”武功“等名词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从军事用语转化为个人搏击用语的。”功夫“也开始在明清小说中被用来作为这项技艺的其中一个代名词。



民国时期,为了改变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状态,国民政府顺应时势,大力推广这项技艺,并将之命名为“国术“,以体现其与国家存亡相关的重要性。但如果仔细研究当时盛行的南京国术馆和精武会的课程,就会发现,其重点主要是放在增强体质方面。由于火器开始流行,习武者也倾向于放弃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一个和平的家园,打击民间的恶势力,中国政府开始提倡把这项技艺往表演艺术、养生方向发展,并将之命名为“武术“。从此,简易太极操、太极舞、武术套路表演等等体育项目开始出现并得到大力推广。




和中国的语言一样,这项进攻和防御的技艺,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武术“一直在不断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演变,这就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人所练习的传统武术是有差别的。再加上每个人的经历、生活环境、听到和看到的信息千差万别,脑海中对传统武术的概念其实是不太清晰,并且大相径庭的。



其实很难给中国传统武术下一个很精确的定义,只有大范围的概念,就是一百多年前传承下来的,人们用于进攻和防御的技巧及其衍生出来相关技巧。其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技巧,也就是文章开头总结的附加功能:娱乐(觳(hú)抵、角抵、斗朋)、谋生(卖艺、表演)、社交(共同爱好)、强身健体等,由于不是为了搏击而训练的,已部分或完全失去了进攻和防御的性质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2023 协会:中国武术散打协会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编号:71575977-001-01-23-3 业务邮箱 zhwssd@163.com

友情链接: 百度